作者:孙标,目前在澳洲科廷大学工作。2000-2003年就读于淮北一中,班主任孙旭老师。
我是2000年参加的中考,本以为当时发挥的还可以,谁知道成绩出来后,距离一中的分数线还差了9分。我本打算复读一年再考一次,但是在父亲的坚持下,凑齐了择校费把我送进了淮北一中,让我一生与之结缘……
高一刚入学时,班级共有50多名同学,差不多一半以上都是住宿生,也包括我在内,所以宿舍生活成为了我高中生活的重要部分。当时的住宿楼在现在的新宿舍楼南边一点,靠近食堂,高一高二时住在南边的楼,到高三时就搬到北边的楼。当时的住宿条件没有现在的好,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就连地面都是水泥的,宿舍刚进门左手边是8个储物柜,右手边有一个两层的铁架子,留着放餐具,头顶靠近天花板的地方有一根晾衣绳,要用一根长长的撑衣杆来挂衣服,所以宿舍的地面经常都是湿漉漉的。夏天有的时候宿舍炎热,晚上睡不着,总习惯带着凉席被褥跑到楼顶去睡觉,顺便吹吹风,数星星,聊聊天……
我们当时的宿舍是在315室,对面314室也是我们班的,每个宿舍住着8名学生。我们宿舍的8个兄弟来自三区一县不同的地方,还有一个是萧县来的。其中一个兄弟个头特别高,1米85以上,同学们都习惯叫他“大个”,可惜大个不打篮球,但每次班级有球赛,还是会把他拉到场边助威,并“恐吓”对手。别看个高,大个学习特别努力认真,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吉林大学,后又保送清华读研。宿舍另一位兄弟,人送外号“二牛”,因为他爱吃饼,当时流行一部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里面有个做饼的叫二牛,这位兄弟故此得名,二牛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似乎也符合他的性格特点。宿舍里还有一个兄弟,因为头大,同学们都叫他“大头”,其实我的头也不小,可惜没能得此殊荣,大头人缘很好,篮球打得棒,足球也踢得好,当时是班里的体育委员。记得高一刚入学时,宿舍卫生抓的特别严,每天都会有老师去检查评分,而我们班的两个宿舍314、315经常位列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在宿舍楼刚一进门的右手边的黑板上,经常点名批评我们两个宿舍,可谓“难兄难弟”,这也让当时主抓宿舍卫生的宋伟老师和蔡师傅着实头疼。记得有一次,早上正上着课,宋伟老师脸色阴沉的来到我们班级,点名要315宿舍的同学出来训话,结果一顿臭骂。自打那之后,我们宿舍兄弟们开始奋发图强,共同努力,最终卫生成绩名列前茅,一雪前耻,也终于有资本可以“嘲笑”我们兄弟宿舍了。
我们的班级<12>班三年来并没有因为文理分科,班级重组未产生很大的人员变动,也正因为如此,高中三年我们班级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打下了很深的感情基础,但是有时候这种较深的感情也会带来一些麻烦。记得高二的时候,我们班的刘桂莲老师因为要休产假,不得不更换语文老师,代课的是当时语文功底深厚的陈超老师,因为刘老师从高一入学一路过来,和班级同学感情十分深厚,所以在陈老师刚开始代课的时候,班级同学有些抵触,这种情绪一直持续了很久。后来刘老师修完产假,班级同学还向学校要求刘老师回来,但是学校的答复是坚持要陈老师继续代课。班级同学对陈老师的抵触情绪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在一天晚自习的时候,陈老师终于敞开心扉,让同学们把想法都写在纸条上,并且逐一答复,后来陈老师在教学方法和与同学交流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就这样班级同学逐渐接受了陈老师,班级的语文成绩后来也提高了不少。
有一位老师不得不提,那就是教我们数学的张芳老师。隐约记得我们是她教的第一届高中生,之前她都是带初中的数学。张老师数学教的特别棒,讲课的时候,嗓门很高,很有激情,很投入,至今依然能够清楚的记起张老师上课时候的声音和神情。记得我们2003年高考时数学试题特别难,但是她带的两个班的数学平均成绩全省领先。后来听班主任说,张老师后来就留守高三了。记得张老师当时还是<11>班的班主任,她自己曾经坦言和<12>班的感情要比<11>班的深,也着实让我们同学感动,每次同学聚会,张老师必定到场,并且还交份子钱,后来同学们都习惯称呼她——“芳姐”!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孙旭老师,他教我们物理课,上课时总是操着一口浓重的淮北口音,记得当时高三时,孙老师还参加了普通话考试,不知道后来他通过了没有。读高中时,孙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是不苟言笑,但也不怎么对学生发脾气,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每当上自习课,班级人声嘈杂乱哄哄的时候,只要有谁说一声“孙老师来了……”,班级马上恢复安静。但是毕业后,我们慢慢发现孙老师也是温和的,每次同学聚会孙老师也必定到场,询问每个学生的近况,同学们也都很愿意和老师分享自己高中毕业后的学习以及工作的经历。记得读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得知孙老师生病住院,这个消息迅速在同学之间传开,大家临时决定了某一天去探望孙老师,当天聚集了20多人,把孙老师家里都占满了。现在班级有个微信群,孙老师也是其中一员,网名是“旭哥”,经常向我们发布一些学校的近况。
一中的三年说来也短,只是占了我们整个的人生的很小一部分,很多人可能已经记不起来老师和同学的名字甚至样子,很多当时清晰的记忆也逐渐模糊最终消失了。但是,一中的三年说来也长,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大大小小的考试不计其数,同学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奋斗,勤奋进取,争先恐后,这似乎就是淮北一中精神的体现。记得晚上每当宿舍关灯后,大家都会自觉地拿出电池灯挑灯学习,因为宿舍里没有充电插座,白天上课时,教室前面放满了密密麻麻的手提灯在充电,以准备晚上熄灯后继续奋斗。在那样一个青春懵懂的岁月里,有这么一群“傻傻的”努力学习的学生,有这么多可敬可爱的老师陪伴引领,在看似枯燥乏味甚至炼狱般日子里,大家都在为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不停的奋斗,并且不断上演着许多精彩的故事。这才使得我们能够顺利的度过那段岁月,为我们的青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它在我们以后的人生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现在,每当放假晚上路过一中的时候,看到教室或者宿舍里面的灯还亮着,我的心里总涌起一种紧张而又刺激的感觉,当初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场景犹在昨天,从未陌生过。一中毕业后,我进入了一所二本学校,心里并不满意,心里抱定毕业考研的决心,大学期间虽不如高考备战时那般刻苦,但始终把学习放到第一位,从未放松警惕。到后来的考研,读博,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每当我遇到困难,我都会不惜时间成本努力克服,不能不说这种毅力和决心来源于我的高中生活。
我比较习惯用某种亲情关系去形容不同的学习阶段,小学乃至初中的记忆有些遥远,这种感觉好像是对于祖辈的回忆。大学是青春洋溢,个性释放的年代,这种感觉就好像亲密无间的朋友一般。而高中对于我来说,就如同父辈一般,有时态度很严厉,要求很苛刻,虽然自己很委屈,也要含着眼泪去完成作业,但有时又很温和,在我们受挫折的时候,会拍拍我们的肩膀,给予鼓励支持和理解。
还记得在一中的南门广场有一个雕塑——翔,我当初的理解是,母校希望我们以后如大鹏展翅一般翱翔万里。现在想想它似乎又多了一层含义,无论一中的学子走的多远,都不能忘记我们扎根于这里,在这里成长,这段经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后记:很多关于高中生活的那段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但尽量追求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准确描述。如果情况不符,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