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于高中文科学习而言,政史地便是极难攀越的三座大山,但如果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是可以有很大收获的。今天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浅谈政史地三科中公认难度较大的地理学科的学习经验。
地理——“回到现象本身,立足理性重构”
“回到事情本身。”我认为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这句话可以用来很好地阐释地理学的本质。自然地理将地质历史时期至今的重构与再生置于瞬息视阈中,探究作用力、被作用的客体以及演化背后的机制和规律。人文地理也少不了以结构性的视角审视问题:如某工程建设的原因,离不开必要性(要不要建?)、可行性(能不能建?)以及优越性(建了之后有什么好处?);谈到人口,想到的便是量与质,其中质可以看作一种结构(包括横向与纵向),横向结构侧重社会各阶层的组成占比,纵向结构则侧重各年龄段的占比。总之,立足时空坐标轴分析把握不同事物、不同事件的底层逻辑是学习地理学的必备素养,在我看来也是地理学的魅力所在。
具体学习方法:
重视区域地理学习:加强地图识记和经纬网定位
这些越早积累越好,因为在有些题目中会默认区域背景是常识,若是对此熟悉度不够会吃亏。
(1)逻辑链推导
在平时的做题中有意识地整理(尤其是自然地理),目的有二:一是碰到选择题的一些隐晦条件能够瞬时反应,在短时间内翻译条件;二是让大题的语言更精准、逻辑更严谨,减少因为缺少条件或者错误推理引起的失分。
(2)建立经典模型
以上图为例,当你做了一道有关沼泽形成过程的题目并把它整理了下来后,能够从这道题中提炼出下述模型:水的来和去;湿地的组成包括水本身和水中的物质……那么下次如果再遇到与“水”有关的题目,就可以运用模型、举一反三了。
(3)利用好高考真题,研究反思
高考真题是精心打磨的产物,是考向风向标。对此决不能一做了之,而要进行系统反思与题型归纳,方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得。第一遍做可以按年份去做,有初步印象;第二遍要精做,在笔记本上整理题目与答案间的逻辑关系(如上图),寻找题组间的联系;最后可以进行题型归纳,比如过程机理类的放一起、人文中产业的放一起等等。
有关地理竞赛:
地理学科的学科竞赛有两个,一是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二是地球科学竞赛。前者在与高中地理课程有关联的基础上发散广、考查方面多,而后者则注重考察地质学、天体运动等较复杂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文科生较多参与的是地理奥赛。
如今对于当时参赛的试题结构我已经记得不太清,但个人感受还是可以分享的。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直观地窥见了地理学庞大体系暴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因为考查的东西角度之新、深度之大完全超出了我的固有认知。但是学弟学妹们也不用感到恐惧,因为地理奥赛考查的是一种面对新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以及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毕竟大家都不是地理专家),安心备考即可。
在高二时我很幸运地通过校内选拔进入了备战地理奥赛的团队,收获了一段非常纯粹难忘的时光。还记得行政楼五楼的会议室是我们小小的竞赛教室,在一张长桌旁我们或奋笔疾书,或俯首沉思。一个个在竞赛教室度过的黄昏或夜晚,从馥郁的桂花香到正式考试那天窗外飘起的初雪,45张答题卡带来的震撼……最难忘的还是大家并肩作战的那种氛围,所有人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头并进。
写在最后: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恭喜学弟学妹们开启人生新的阶段,请你们务必相信自己。人生是旷野,永远不要囿于看似唯一的正确选择,请给自己一点时间和容错的机会。高中生活节奏很快,一定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情绪,不要陷入无意义的比较与内耗,就像惠特曼所说,“不要管别人,只盯紧你要去的彼岸。”地理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客观上这是一门对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学科,所以有一段时间的撞墙期也是正常的,不必焦虑。希望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真正领悟到地理学的乐趣!
撰稿:张思绮
一审:孙万升
二审:宋玲艳 田 磊 田齐波
三审:马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