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 团结 求实 勤奋 进取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工作 > 心理生涯 > 情绪教育

活动设计 | 无畏逆境,积极应对

发布时间:2023-02-09 01:02作者:心理生涯中心 来源:心渠活水  阅读次数: 字号:   保护视力色:       

活动背景

逆境与挫折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很多学生进入高中才开始住宿生活,离开了父母和初中时建立的人际关系,重新建立人际关系是一大问题;高中和初中相比,难度突然加大的课业压力也是一大问题。

对于这些突然到来的逆境和挫折,学生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可能会焦虑担忧。通过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游戏和情景中去感受和探讨“挫折”,并通过实践来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最终实现知行统一的目的。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中的“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主要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概念和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以及自己处于集体中的情感位置。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面对挫折与逆境,正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需要达成的,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概念。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看待逆境中自己无法控制的部分,形成拥抱生命中不确定性的接纳心态;

情感目标:能在面对困难与逆境时,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过度概括化或形成灾难化的思维,增强面对逆境的无惧;

技能目标:能理性分析当前的挫折情境,学会积极应对逆境的方法。

活动重难点

重点:掌握理性分析当前挫折情境的方法,学会主动掌控局面,坦然面对不可控。

难点:在面对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时,不被过度概括化或灾难化的思维冲昏头,学会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分析,掌握自己能把控住的因素。

活动对象

高中生

活动准备

1. 课前调查:搜集学生曾经或者正在面临的挫折情景。

2. 准备白板笔(粉笔)、翻页笔、游戏活动所需教具等。

活动过程

一、 热身阶段

1. 教师播放视频: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的上集。

在黄昏的海滩,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鹬飞快地穿越鹬群,来到妈妈身边,并在海滩上好奇地想要寻找食物。然而,一个可怕的大浪翻滚而来,瞬间就将小鹬淹没在海水中。小鹬被吓坏了,从此它只想缩在自己的家里,不管妈妈怎样鼓励,它都不敢迈出去一步,哪怕站在家门口远远地看到海浪奔涌上岸,也能让它瑟瑟发抖。

2. 同学们观看视频后,请思考以下问题:

1)小鹬想要做什么?

2)小鹬成功了吗,为什么?

3)小鹬的情绪表现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并导入主题:小鹬想要吃到沙滩上的贝壳,却因为被大浪拍打而没有成功,被大浪吓得瑟瑟发抖。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顺利的境遇、困难与挫折,这便是人生中的逆境。它可能会给人带来情绪变化,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如何在逆境来临时不畏惧、不慌张,积极应对它。

二、 转换阶段

(一)“逆商”知识碰碰撞

教师介绍“逆境商数(AQ)”的概念,它由四个因素组成——控制感(对逆境的控制能力)、影响度(对问题影响工作生活其他方面的评估)、担当力(承担责任,改善后果)、忍耐(形势判断,忍耐能力)。

教师拓展“逆商”其中一个因素:控制感,即人们对自己能否控制住遭遇到的事件的感觉。面对逆境或困难时,控制感弱的人会感到无力,信天由命,甚至放弃,而控制感强的人则会去努力尝试,试着去改变所处环境。

二)小“乒乓”,大“控制”

1. 教师引入“乒乓球接力赛”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控制感与失控感。

2. 教师介绍规则:前后三组同学为一队,每一队会各拿到两个球拍和一颗乒乓球。从每队任意一位A 同学开始,用球拍把球传给下一位拿着球拍的B;之后A 要把球拍给C,B 要接着把球传给C,然后B 把球拍给D……依此类推,当每队全部同学全都传过球后,则为挑战完成。

注意:游戏开始后,球只能在球拍上,不能用任何方式固定球,球从球拍上掉落,属于失败,请重新开始;同学们均不能离开座位(椅子),椅子也不能移动,离开座位则为违规,请重新开始。限时三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即为挑战成功。

3. 游戏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游戏中的感受

1)队伍传球成功了吗?

2)遇到难题了吗?是什么样的困难?

3)游戏当中能体验到控制感吗?为什么?

4. 教师介绍提升控制感的小方法:对“可控”的因素,尽可能做出尝试和努力;对“不可控”的因素,再次分析可否转化为可控,并安然接受不可改变的部分。( 以乒乓球接力赛为例,通过简单小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比赛过程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三、 工作阶段

学以致用,我的逆境我做主:教师发放学案(学案中的挫折情景是教师课前调查所得,是学生学习与生活当中遇到的真实困难),让同学们充分使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代入学习与生活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PPT 展示情景如下

情景一:学业成绩的压力——“万恶”的物理

阿强同学初中时,就一直被理科所困,尤其是物理。当时就赶不上老师的进度,落下的课业就越积越多,最后参加中考前,拼了命地学习,才勉强拿到了还算可以的成绩。

现在上了高中,一检结束后,他考得非常非常差,担心会像初中那样,但是高中的课业要困难多了,感觉自己没办法像中考前一样,在最后关头把握住。

面对物理考试:有哪些是阿强可以控制的,要如何把握住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阿强没办法控制的,要怎么应对?

情景二:两难困境——学习与社团的冲突

小李这学期参加了社团,社团的活动很丰富,占用了较多的学习时间。他非常担心,这样下去会不会进入高中的第一次考试就不及格呢?

经过思考,他发现退出社团可能是唯一的办法,然而又担心中途退出会给社团其他人员增加工作,实在是很难开口。

在这样的两难困境中:有哪些是小李可以控制的,要如何把握住可以控制的?哪些是小李没办法控制的,要怎么应对?

1)邀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讨论5 分钟,完成本组学案。

 B_U{}8T1K(2@1_[RMN8OHGW.png

2)邀请学生进行分享,最后小结可控与不可控的应对方式,学生可在学案上记录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

四、 结束阶段

1. 教师播放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的下集,学生观看。

有一天,小鹬终于鼓足了勇气再次走上海滩,在这里,它意外地遇到了小寄居蟹。从这个新朋友的身上,它学到了一个很有用的应对海浪的办法——当海浪袭来时钻进沙子里。小鹬学着战胜恐惧后,它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美丽的水底世界,还给鹬妈妈和同伴带来了大量的食物。

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做小结:

逆境时常出现, 应对逆境是我们人生当中的必修课,我们可以提升自我逆商来帮助解决问题,脱离困境。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提升控制感,先理性分析逆境中可控与不可控的部分,并再次澄清,看是否可将不可控转化为可控,做出努力与尝试,并安然接受不可改变的部分。如小鹬一般,在大浪再次来临时,积极调整自己。希望通过本课学习的提升逆商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无惧逆境,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加油!

活动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自身出发,部分素材来源于老师在日常工作中捕捉到的学生的困惑,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需求。乒乓球游戏可以让学生的肢体直接参与到控制的过程中,以此作为基础,让学生充分体验面对困难时的控制感,以及无法掌控情势的失控感。

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又不失代入现实情景的思考。

学案的情景均来自课前对学生现状的调查,其中以两种类型的困惑最为常见——学业问题与人际关系的困惑。在日常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来访同学的问题都可以经过一定的理性思考,得到解答。不过在逆境当下,学生的状态可能无法支持自己的各种思考,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负面的情绪。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除了让学生在游戏和情景中去感受和探讨“逆境”之外,还希望学生们能理解, 生活中很多时候遇到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困难,只不过需要换个角度和心态去面对。

专家点评

这节课扎根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对学生的课前调查,设计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的代入感更强。这不但能起到示例作用,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这类困难情境。

这节课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不仅课程落脚点扎根到实处,同时也不乏“引爆点”。课堂中的“乒乓球接力赛”让学生在肢体上直接产生强烈的“控制感”体验,在活动后顺势引导,利用学生的游戏体验对“控制感”进行分析,顺利引入工作阶段。课堂上善于利用转换阶段的材料进行工作阶段的指导,对应分析学生生活情景的各项因素。

另外,对于使用视频材料《鹬》的细节分析也十分到位, 做了相当程度的努力和尝试。整体来说,教学环节之间衔接非常紧凑,设计的意图很明确,也的确达到了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点评专家:陈启山,香港中文大学博士(Ph.D),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利时根特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


本文刊登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第25期。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