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 团结 求实 勤奋 进取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工作 > 心理生涯 > 情绪教育

活动设计 | 学业情绪变形计

发布时间:2024-07-29 23:07作者:心理生涯中心 来源:心渠活水  阅读次数: 字号:   保护视力色:       

No.1活动背景

通过课前的口头调查,我们发现: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着非常复杂的情绪状态:成绩还不错(总体不错、某些学科不错)的学生体验着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价值感和自豪感,愿意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努力去深入思考和探究;成绩一般和成绩差些的学生则被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困扰着,影响了他们对学业的主动投入和热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希望设计课程帮助学生看到消极情绪背后传递的积极意义,认识到强烈的不舒服恰恰是必须在学业上做出改变和调整的信号。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说,他们也迫切需要借助一些手段来激发更积极的学业情绪。因为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怀揣着一个大学梦,都希望在学业上有更多的建树,因此我们设计了这节课,来帮助学生看到消极情绪背后的能量, 实现与消极情绪的和解,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学习活动本身。

No.2活动对象

高中非毕业班学生。对于非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升学的激励作用尚远,日常的学习更多地是以任务、作业的驱动为主要动力,一般教师没有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有比较多的学生正在体验着厌倦、无聊、烦躁等消极的学业情绪。

No.3活动目标

● 认知目标:帮助学生明晰“消极学业情绪是有能量和功能的,它的出现是在提示我们: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还有一些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 。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看见、接纳消极学业情绪的存在,从而让深陷其中的学生少些挫败感;通过小组合作体验互相支持、思维碰撞的探究乐趣。

 行为目标:借助“重塑印记法”和“心锚法”两种小技巧,帮助学生体验消极学业情绪的转化和积极学业情绪的激发过程。

No.4活动准备

准备好PPT;在活动场室地面提前画好(粘贴)时间线。

No.5活动过程

Part one

小热身:声音传心情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你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情,发出一些声音,比如啊、哈、呵呵、哎呦、唉、哼等。等一下老师喊口令“1、2、3,开始”时,大家就一起呼喊吧!

在教师的带领下,连续3遍,师生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心底的小情绪。“嗯嗯啊啊”“嘻嘻哈哈”“哎呦哎呦”等声音释放着学生们在学习上的压力、不满、欢笑和泪水。

教师提问:说说你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学生1:很好玩,我在学习上体验到的是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我大笑了出来。

学生2:我发出的声音是“哎”,我在叹气。说起学习,我是厌倦无力的。

教师:无论你在刚刚的活动中发出了怎样的声音,都没关系,因为这是你面对学习时的真实反应。所有的问题解决都要从面对它开始,今天,老师就跟大家来聊一聊学业情绪这个话题。

Part two

学业情绪初印象

(一)什么是学业情绪?

课件出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

(二)我给学业情绪画个像

教师:为了让学业情绪更加具体形象,老师邀请大家给自己体验到的学业情绪画个像。你可以联想自己上课时、写作业时、考试时的状态,这样可能会更有画面感。如果你进入绘画状态比较慢,也没关系,你可以通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自己。

1)如果学业情绪是有形的,你觉得它长什么样子?

2)说到学业情绪,你的身体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

3) 最近一周, 你感受最深的学业情绪是哪种?它对你的听课状态有什么影响?

教师(用鼓励的语气):再次强调,画画的水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体验这样的表达方式。如果你画不出具体的形象,画些抽象的线条符号也可以。

绘画环节结束后,在尊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画进行投影展示和交流。

教师总结:在同学们的画里,老师感受到,学业情绪有时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发动机,有时是困扰我们的小怪兽,还有时候是一个默默的陪伴者……无论你体验到的学业情绪是怎样的,老师请你首先面对和觉察它。

part three

学业情绪来送“信”

过渡语: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存在就是合理。学业情绪也许是一个来送信的邮递员,通过信件的内容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课件出示:几个关于情绪的背景知识:1)每一种情绪都是带着使命和意义来到我们身边的;2)体验越强烈的情绪传递信息的愿望也越强烈;3)主观体验不舒服的情绪通常跟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有关;4)情绪通常跟头脑里的观念、认知紧密相连。

教师预想:这个部分的内容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所以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借助小组成员间的同伴互助来完成思考。)

关于学业情绪的使命和意义,学生分享如下:

学生3:成就感可能提示我正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巨大的成功和满足。

学生4:烦躁感提示我暂时没有办法专注在学习上,该找找问题出在哪里了。

学生5:厌倦感提示我学得太累了需要休息。又或者在当前的学习活动中,我体验不到太多的兴趣和好奇。

学生6:无力感说明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可以找到学习的状态,我也体会不到学习的意义。

学生7:麻木感说明我在学习过程中渴望体验到更多的积极反馈。

关于学业情绪背后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学生总结如下:自豪感和价值感的需要,肯定和认同的需要,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的需要,有趣和好奇的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关于需要澄清的学习方面的观念和认知,教师

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重点提示如下几点:(1)多元智能观。不同的学科在学习能力上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同样,不同的人在能力优势(潜能)和能力组合上也是有差别的;(2)学习是一项时间跨度非常大的智力活动,情绪的波动是正常的;(3)影响学业状态的因素很多,除了学业情绪,还有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学习的投入程度等。

教师:经过这个环节,我想同学们更加敬佩学业情绪这个邮递员了吧,信件的内容大家也更清楚一些了吧。

part four

感恩有你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以“感恩有你”为题写一封感谢信,向你在绘画环节呈现的            学业情绪表达感谢。参考格式如下:

经常拜访我的              学业情绪:

你好!这节课之前,我一度非常纠结和困惑,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去表达。此时此刻,当我了解了你是来告诉我一些重要信息的:                                                                                         。我想真诚地向你致谢,谢谢你帮我看清我自己的内心。

写完后,随机邀请几个学生高声朗读感谢信的内容。如果学生比较腼腆,教师可以代劳或者邀请同桌帮他读。

Part five

学业情绪变形计

(一)重塑印记法

RMG2%3_H6`P258]%IU`~JPR.png

教师提前在教室的地面画好一条如上图的时间线。

教师(边说引导语边示范):首先以现在为起点,向生命中最早经历学业情绪的点走过去,结合此前的绘画环节进一步感受这种情绪,识别出情绪要带给你的信息、信念和需要。找出你当时需要但没有,而现在已拥有的资源或力量。比如你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老师、家长、同学态度的变化,班级环境的优化等。带着这些新感受、新资源,以及那些可以提供支持的重要他人的鼓励,一路由过去走到现在,并继续走向未来,感受拥有了一些资源的你再次面对学业情绪的困境时,可以用多么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它……

邀请3个学生现场体验“重塑印记法”,教师说出引导语营造氛围。

提问:参加这个活动,有什么感受?

学生8:好像很神奇,当我走向过去那个点时,一些记忆出来了。原来,小学时的我很喜欢学习哦!

学生9:刚开始我没什么感觉,可能是因为氛围吧,也可能是因为老师的声音好听吧。后来我慢慢就进入状态了。

学生10:学习了10 年, 我真的有些麻木了。今天在往回走的过程中,我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那些曾经快乐的学习时光。这种感觉真好,原来单纯的求知状态才是最快乐和长久的啊!

(二)心锚法

课件出示:心理学上把对事件与情绪建立联结,通过事件可以唤醒情绪的方法叫作心锚法。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最近一次学习上的积极体验,自豪的、兴奋的、好奇的、满足的都可以。同时写下你最想听到的一句鼓励的话,并通过一个动作或者表情(握拳、微笑等)把这个力量感锚定住。

邀请学生现场体验“心锚法”。教师在巡堂中发现:写下鼓励的话搭配表情或者手势是腼腆的学生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个学生禁不住我鼓动,现场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来展示心锚。我趁机问他此刻感觉如何,他说:“很有力量,很爽。”其他学生也陆续做出了各种姿势来找寻心锚。课堂气氛由此更加活跃起来。

教师总结:同学们,重塑印记法和心锚法的要点你掌握了吗?也期待听到,你在与学业情绪相处的过程中会碰撞出更多的应对智慧!

活动反思

本课通过绘画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觉察自己学业情绪的类型,将语言无法很好表达的部分借助绘画的形式实现形象化和生动化。在觉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情绪的功能和意义,进而更加理性地看待消极学业情绪。课程的最后,利用“重塑印记法”和“心锚法”实现了与消极学业情绪的初步和解,达到接纳、转化消极学业情绪的目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逻辑感强,体现了理论和应用的结合。

在执教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几点:1) 学业情绪事实上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我给学业情绪画个像”部分,增加文字的命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画的内容和自己体验到的学业情绪进行联结。2)“学业情绪来送‘信’”环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解释消极学业情绪的积极意义,有些学生领悟不到,执教时可考虑适当降低难度。3)对有些班级来说,课堂的容量大了一些,部分内容进行不完,教师需要注意时间分配。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第23期。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