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 团结 求实 勤奋 进取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工作 > 心理生涯 > 情绪教育

活动设计 | 蛋事人生:学会面对挫折和压力——心理复原力团体辅导

发布时间:2022-11-21 10:11作者:心理生涯中心 来源:心渠活水  阅读次数: 字号:   保护视力色:       

活动理念

心理复原力(又称心理弹性、抗逆性)是心理资本的四要素之一,指个体在遇到压力、困难或挫折情境时能够有效应对,从困境中恢复甚至反弹的能力,也就是对逆境的反弹能力。

本课在理论上借鉴了心理复原力的优势视角理论(也称3I 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复原力具有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个部分。其中,“I have”指当遇到压力或逆境的时候,我们外部所有的资源和支持能较好地帮助我们积极应对,比如父母支持、朋辈支持、老师引导等;“I am”指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内部优势是什么;“I can”指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等能力,情绪调控,目标制定等。当遇到逆境的时候,个体思考自己曾经如何成功应对( 即Ican), 对于积极应对当前逆境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近年来,关于高中生自杀/ 自伤的新闻屡见报端,部分学生面对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较弱,一旦遇到较大挫折,容易做出极端行为。在日常的心理辅导中不难发现,不少高中生在面临学业、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自我意识、人生规划等多种压力时,容易沉浸在这些压力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中,进而导致意识范围狭窄,忽略事件背后自己所拥有的内外部积极资源,难以用发展的视角去应对,因此对改变现状无力,最终很容易选择逃避和放弃。

因此引导学生面对压力、挫折等情境,发现并积极利用自己的内外部资源积极应对,最终从挫折、压力情境中恢复甚至反弹,即具备心理复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活动领悟到,遇到压力、困难、挫折等情境时,可以积极应对,从困难中恢复过来,甚至产生反弹;

方法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去积极应对逆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命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能够积极应对,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曾遇到的逆境,以及如何通过3I 理论积极应对并最终得以复原;

活动难点:学生能够将3I 理论应用到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在遇到逆境后能够积极应对,得以恢复甚至反弹。

活动方法

教法:讲授法、操作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学法:体验式学习法、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活动准备

学生分组:7~8 人一个小组;

准备教具,包括课件、标有序号“1” 和“2”的两颗鸡蛋;

资料:心理复原力神器卡片包、“直面我的故事”卡片等。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

活动时间

40 分钟

活动过程

导入:一起来找碴

教师借助“蛋事人生”话题,拿出两颗鸡蛋,引导学生通过肉眼观察的方式寻找两只鸡蛋的不同。

当学生提到(或被引导)两只鸡蛋有生熟的区别后,随机找一位学生,通过从高处让鸡蛋降落的方式,验证哪颗鸡蛋是生哪颗鸡蛋是熟的猜想。

验证完学生的猜想后,教师引导:生鸡蛋和熟鸡蛋在遭遇碰撞、摔打等行为后,会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熟鸡蛋会在遭遇上述行为后,虽表皮有些破碎,依然能够保持鸡蛋的外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鸡蛋煮熟后,内部固着,有了弹性,可以保护鸡蛋避免破碎。

教师引导:我们心理上也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在遭遇困难、挫折等情境后,依然能够保持和之前一样的状态。

引出本节课主题:心理复原力。

设计意图

通过“一起来找碴”辨别两只鸡蛋有什么不同,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课主题。

知识传递:什么是心理复原力?

教师讲授什么是心理复原力:心理复原力是指人们遇到压力、困难或挫折情境时,能够有效应对,从困境中恢复甚至反弹的能力。

教师提问:从定义来看,要想体现出心理复原力,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两个特征——遭遇逆境、积极应对。

教师过渡:既然拥有心理复原力,可以让大家在逆境中积极应对,从而从逆境中恢复到正常状态甚至反弹,大家想不想解锁一下复原力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心理复原力。

主题活动

(一)走进TA 的故事

教师描述“小林”的故事:

小林在小学、初中一直努力学习,父母也在学习上给予了小林大力支持,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了能够上一所理想的高中,小林积极备考,TA 很有信心考上心中理想的高中。

然而,在中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由于种种原因,小林总是发挥失常,成绩不是很理想。小林觉得离自己的目标高中越来越远了, 逐渐丧失信心,整天失落、焦虑、紧张、着急,这些心态对自己最后的冲刺阶段产生了影响。

在案例呈现完毕后,教师提问:大家预测一下,在遭遇这样的压力和困难后,小林后续会如何发展?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指出小林在遭遇压力和困难后,可能会有三种走向:

a. 在遭遇打击后,没有调整回来,一直颓废下去,陷入了心理危机;

b. 遭遇挫折后,经过调整,能够回归到和之前差不多的状态;

c. 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更有信心应对其他困难或挫折,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良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教师问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你倾向于走向哪种状态?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林想要达到b、c 两种状态,该怎么做呢?

教师给每组发放心理复原力神器卡片包,并组织小组按照规则进行讨论:组内每位同学挑选1~2张你认为可以帮助小林复原的卡片(如果你觉得有其他可以帮助小林复原的神器,请填写在空白卡片上),并说明理由。

教师随机访问学生:你选了哪些神器,为什么选择这些神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介绍可以解锁复原力的神器(也称3I 理论)。如下:

I have:父母支持,朋友支持,老师引导,有好的学习榜样,等等;

I can:能够坚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沟通与倾听, 能够管理自己的行为,善于求助;

I am:乐观积极,对自己有信心,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对未来有计划并对能够实现充满希望。

教师引导:俗话说“看他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我们自己是如何积极应对曾经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可能我们也曾运用过3I理论,下面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故事,教师指出,在遇到挫折后积极应对,才能较好地恢复甚至反弹;通过复原力神器卡片和3I 理论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解锁复原力可以考虑从“I have”“I can”“I am”三个方面思考。

(二)直面“我”的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书写“我”的不一般的故事:请回顾一下曾经或者现阶段借助3I 复原神器积极应对逆境,并从逆境中恢复甚至反弹的经历,并用2 分钟的时间在“直面我的故事”3 格卡片上按要求填写自己的故事。(提醒学生填写关键词即可)(3 格卡片:第一个格子写“逆境是什么,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第二个格子写“结合3I 神器,自己是如何积极应对的”;第三个格子写“积极应对逆境后,自己的状态如何”)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按规则分享自己“不一般”的故事。教师介绍分享规则

1. 组内每位学生用一分钟分享自己不一般的故事,即自己曾经历过困难、挫折或压力事件,但成功复原的经历;

2. 组内其他同学不评价、不打断,礼貌且耐心地听完;

3. 每一位同学分享完后,其他同学和这位同学一起结合3I 理论,思考TA 在复原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卡片上的神器;

4. 全组分享完后,选出同学们觉得最打动大家的故事。

教师小结:大部分同学都曾遭遇过逆境,并成功借助部分3I 神器复原,大家都很棒。

邀请3~4 位同学在全班面前分享,并将小组其他同学及自己在积极应对逆境中所用到的3I 神器贴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如果想要复原到过去的状态甚至更好的状态,我们可以想一想“I have”的部分,积极寻求外部资源帮助,记住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求助本身就是强者的表现;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I can”部分,即之前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是如何成功应对的;当然“I am”也是至关重要的,寻找自身优势,相信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曾经遭遇逆境并在部分3I 神器的帮助下成功复原的经历,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具备解锁复原力的能力,从而强化信心,在今后遇到难题的时候,能够结合3I 神器积极调动自己的内外部资源,积极应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面对逆境时是有力量和资源的。

总结升华:送给大家一句悄悄话

呼应课堂开始的“一起来找碴”环节,验证另一只鸡蛋其实也是一只熟鸡蛋,指出“谁都可能是一只熟鸡蛋”,从而指出,每个人都具备心理复原力。

同时通过“ 鸡蛋送给大家一句悄悄话”解锁密码环节,邀请大家一起来解锁密码:

Z3q50 1783 19246

逐一给出密码提示:

=1 心理=z 复原力=3

一直=q 都=5 存在=0

解锁=7 了=8 将=9

变得=2 更=4 强大=6

引导大家成功解码:心理复原力一直都存在,你解锁了复原力,你将变得更强大。

设计意图

呼应本节课开头,借助解锁密码的环节,再次指出本节课主题。


活动反思

整个课堂活动比较新颖, 学生兴致很高, 课堂气氛很好。同时,本节课也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目标,在教学重难点上时间分配较为恰当。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课程内容相对较多,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把握时间进度。在“直面我的故事”环节,学生需要分享自己曾经遭遇挫折并成功应对的故事,为了营造安全的分享氛围,教师需要讲清楚, 每位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要做到“不评价、不打断、礼貌且耐心地听完”。此外,教师可通过自我暴露的形式,先分享自己的故事,做好示范工作,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分享。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第23期。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