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发展路 且行且执着
——淮北五中探索特色办学之路纪实
淮北五中,始建于1969年,在经过了高初中分离又合并、取消高中部成为市教育局直属单列初中的今天,淮北市第五
中学已走过47年的历程。
穿越时空隧道,回首峥嵘岁月,我们不禁油然慨叹:这是一段流淌着
血汗、铭刻着辉煌的办学历程。
走近五中:苦心求索 始得发展之路
淮北市第五中学,于1969年3月,在渠沟小学(原名市第四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1969年之前是濉溪市第四小学的校址,在渠沟村东南角,附设初中班之后,即改校名为渠沟学校。1970年,因校舍不足,初中班搬到淮北师范(后来的教育学院,现在为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变成董庄小学附设初中班,改董庄小学为董庄学校。1971年初,这个附设初中部又搬回渠沟小学,仍使用渠沟学校的名称。1972年初,渠沟学校中小学公开办学,中学部搬到现址办学,取名渠沟中学。1979年8月,原郊区其他四个公社(高岳、杜集、任圩、烈山)中学的高中部撤销,全部合并到渠沟中学,成为淮北市郊区的重点中学。1980年10月26日,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达(80)004号文件《同意将郊区中学改为市教育局直接管理,并以顺序号编定校名》,从此渠沟中学改校名为“淮北市第五中学”。(资料来自1999年出版的《淮北教育纪事》,作者:熊秀河)
2001年,有着30余年完全中学历史的淮北市第五中学高初中分离。面对闲置的食堂、宿舍和富裕教师,淮北五中率先在淮北地区独树一帜,实行寄宿制管理模式。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取高中并进而成为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显示了五中初中寄宿班毕业生巨大的潜能。
2004年9月,高初中重新合并,初中寄宿班的发展遭遇严峻考验,一度止步不前。
2010年3月,市教育局从全市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作出五中高中部停止招生、办大办强初中,创办淮北市高考补习学校的决策,积极推动五中的转型发展。这是五中几十年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淮北五中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迅速调整办学方向,确立了把初中办大办强、把高考补习学校办成皖北品牌的“双翼齐飞”的办学思路。2011年五中公办寄宿制初中又恢复招生。但此时的淮北大地,民办学校的寄宿制管理模式深得家长青睐,主城区内初中学校赫赫有名,淮北五中想在“民”校与“名”校的双重挤压下占得一席之地,已非十年前那般容易。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2016年6月,市教育局重新调整学校主要领导。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以邵昊校长为首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决定从构建书香校园、成长家园、学习乐园入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出一条“以寄宿制为依托,辅之以小班化分层次教学和德育导师全员管理”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树立了“秉承五中优良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办学思想,明确了“走务实之路,创特色五中”的方向,实施了“规范建校、素质立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的新战略,强力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出要在近年内使五中成为与主城区内学校平起平坐的优质初中。
走进五中:“三驾马车”,护航昂首前行
寄宿管理: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近两年来,市五中在认真总结2002年以来寄宿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派原寄宿班资深教师和高中部优秀教师担任寄宿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一步融合杜郎口中学和上海闸北八中的先进教学理念,对每个寄宿生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因材施教思想为指导,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为目标,重点实施按学生智能差异分层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改革实验,为学生个性发展、智力开发创设良好环境。
实施分层培养,以课外活动为载体,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强化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特长训练,充分弘扬学生的个性,多元开发学生的智能;实施养成教育,从学生穿衣、起床、叠被、洗漱、按时作息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学生用语文明、上下楼不大声说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逗闹追逐、爱护花草树木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从学生坐姿、写字、听课、自习、读书、定计划、记日记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集合、站队、踏步、做操、运动等方面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
小班教学: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个性飞扬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公办初中以及初中小班化教育起步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市五中逐步形成了以“一个总体思路、三个重要转变”为核心的初中小班化教育的个别指导自主发展模式,所谓“一个总体思路”,就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自主化,坚持教育改革的开放性、开创性、开拓性和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努力办活、办好、发展学校的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别、充分的优质教育。正是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学校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即教师的教育观念由教授向服务转变、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行为上实现了从管束向个别成长的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集体授课向学生个别化学习指导转变,使学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校采用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40人,科学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秀师资、良好场地、先进设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各年级教师配备充裕,主要学科基本实现一班一科一教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精耕细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学校从实际出发,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建立了一整套培优机制,充分发挥了寄宿班的龙头示范作用,采用优生优培策略,抓好三个群体:高分群体、一般群体、学困生群体,并针对不同情况,落实不同的指导策略,尖子生重在加深难度,培养创新能力;中层生重在鼓励,促进稳步提高;学困生重在思想上、方法上的面对面谈心式的辅导,落实师生结对子策略,突出学法指导,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分析会、研讨会,带动了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地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帮助基础较差、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重树信心,促使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并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使各类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达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学目标。
导师帮扶:为了一切的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和“全员参与、全面育人、全程管理”的德育管理机制。针对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学生难度增大等问题,市五中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细则》,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德育不是光靠专职教师上课或者班主任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必须依靠全体任课教师、全体学生以及全体家长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出实效。
2013年下半年,淮北五中启动了“德育导师制“一帮一爱生行动。每一位任课教师结对一名学生。导师们经常与学生个别谈话,与家长联系沟通,细心捕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异常表现或突出问题,并且记录在案。学校完善了周密的工作制度。一是“档案制度”,内容包括受导学生的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周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录,对照分析,绘制学生学业变化曲线;二是“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三是“谈心与汇报制度”,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四是“会诊制度”,定期由班主任组织召开班级德育会议,针对存在情况,研究对策,发挥“整体、合作、优化”的功能。
“德育导师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前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形成了现在“全员育人”局面,被指导学生在思想行为学业成绩上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随着淮北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扩大,淮北市第五中学的区位优势日趋凸现。在原有的住宅小区的基础上,新建成的超大型小区——濉河花园、恒大雅苑小区和西部旧城改造工程,都将使五中学区的学龄学生大幅增加。如今,寄宿制管理使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小班化教学的活跃、民主、和谐的课堂已成为五中亮丽的风景;德育导师的贴心帮助使每一个学生信心满满,愉快健康地成长。不懈求索,已得发展路;痴心不改,且行且执着。五中人将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后进者成功,让成功者更优秀,让五中成为每一个勤奋的学子可以圆梦的地方。
2011年12月-2012年6月,徐建彬书记代理学校负责人工作。
2012年6月18日上午,淮北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岳军芝率党委副书记孟祥春、副局长渠晓峰来到淮北五中,为学校送来新校长唐善忠。孟祥春宣读淮北市委组织部文件,唐善忠作表态发言,岳军芝发表讲话,渠晓峰作简短发言。校党支部徐建彬书记代表五中教职工表态。全体班子成员、年级组长参加了当天的会议。
2016年8月10日,淮北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孟祥春,副局长渠晓峰来到淮北五中,为学校送来新校长邵昊。副书记孟祥春主持,人事科欧阳民科长宣读淮北市委组织部文件,邵昊作表态发言,渠晓峰副局长代表党委及陈新华局长讲话。校党支部徐建彬书记代表五中教职工表态。全体班子成员、年级组长参加了当天的会议。